張岱年先生在論述中國歷史文化的論文中寫道:“時至今日,理學的時代久已過去,應該建立中國文化的新統。事實上,中國文化的新統已經在建立之中”。張先生所說的中國文化的新統指近代中國出現的區別于傳統文化的新文化。中國服裝的改革者雖然沒有明確提出象文學革命那明確響亮口號,但那時期大膽著裝者的所作所為,實質上也是服裝領域的一次革故鼎新。由此產生中國的新服裝和新的服裝文化,開啟并逐漸形成了中國服裝的新統。這里所謂的服裝新統是相對于服裝傳統而言的,是指服裝無論從設計、裁剪還是工藝上都區分傳統服裝、體現出現代生活的服裝。
中國傳統服裝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并不奇怪。它是在農耕經濟基礎上發展的,中國古代以農為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文化結構是時間的,強調“天地之大,天地之可久也”,因此服裝上以寬服大帶包裹全身,崇尚自然,追求“無形之形的服裝”。而又由于封建禮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響,人們普遍趨于保守,不易接受新鮮事物,隱藏真性,遮掩人體之美。當世界上沒有比之更先進、更進步的社會制度時,中國傳統服裝是優越的。當西方國家步入工業化社會以后,那里的服裝就得到了迅速發展。先是巴黎成為歐洲的服裝中心,繼而誕生第一家高級時裝店,而與此同時的中國社會發展緩慢,如同冬眠。
鴉片戰爭之后,一種歐式西裝率先進入中國,寬體、寬袖日漸變窄、變短,“大拉翅”頭飾去掉了,高高的鞋底不見了。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倡導中山式男裝,對中國舊帝制時期的朝服,是一次根本性的服裝改革。20世紀初,女性開始進學堂、下工廠,步入社會者日益增多,于是一些有礙于工作和運動的傳統長袍大袖被廢除了,代之以短袖合體的日常服裝。到20世紀中期,在中國大中城市中,服裝也實現了有歷史意義的轉軌與轉型,改變了服裝業的落后現象。在20世紀的最后20年中,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和現代化步伐的加快,服裝的轉軌與轉型快速地擴展到全國的大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因此可以說,中國傳統服裝在20世紀發生了全面的、根本的變化,進入服裝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然而一提起傳統服裝,人們便會聯想到旗袍的傳統要素:立領、盤扣、繡花、織錦緞……這樣一成不變、墨守成規的設計作品便成了一件件“古裝翻版”和“出土文物”。這樣的服裝或許作為表演服或者禮服還比較適合,但比較難以讓被現代文明、時尚文化所左右的人們所接受。上海APEC會議引發了“唐裝”熱,流行的“唐裝”差不多全是絲綢的、錦緞的,大團花、絳子邊等,并沒有太多實質的創新。可以說這樣的設計并沒有從本質上理解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內涵,因而它并沒有成為經典而保存下來,它還需要改良,需要吸收新的服裝語言,使這種民族服裝既具有東方特色,又符合服裝的世界流行趨勢。絕對不要簡單地把老祖宗的東西拿出來開發,說這就是弘揚民族文化,重要的是要把我們的傳統服裝和現代生活方式、現代審美情趣等相結合,創造出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民族服裝,這樣它才可能長久。
因此如何進一步改良傳統服裝,創造服裝新統成為擺在我國服裝界、設計界和企業家面前的一個主要課題,更是一道難題。
幾年前,國際服裝大師克里斯汀?迪奧在T型臺上掀起“中國風”,引起世界對中式服裝的關注。五千多年悠久燦爛的文明和服飾文化,不但讓外國人著迷,更使國人意識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民族審美情趣是一個時代文化背景的產物,而每個時代的文化又是那個時代的經濟政治的集中體現。封建時代的經濟政治決定了封建時代服裝的等級森嚴的文化特征。隨著經濟政治發展的多元化、國際交流的頻繁化,社會文化輕松化、活潑化,服裝也相應的由傳統的凝重單一型向現代的輕快多樣型轉變。生活節奏的加快要求服裝式樣簡單、適合運動、變化頻繁等等,而傳統服裝因其有著不利于人體行動的特點而越來越不適應現代生活節奏,必然會被新統服裝所取代。
服裝的美來源于它的整體美,筆者認為服裝設計要做到色彩和諧、款式呼應、裝飾得體。同時在服裝設計中要有國際眼光與民族情愫,要充分發掘利用西式服裝的特點,做到既關照到國際新潮,又表現中華民族的自豪。我們需要在現代時裝中傾入中華服飾文化元素,尤其是要持續不斷地保持并發展服飾中的中華風,穿出中國人的氣勢來。這,才是衣冠大國的崛起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