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對中國傳統服飾的認識——傳統服裝的特點

 


    中國稱為“衣冠王國”。《易經》上曾這樣寫:“黃帝堯舜垂衣裳治天下,蓋取乾坤。”中國的傳統服裝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其基本體系沒有太大的變化,能基本滿足人們的穿著需求。在發展變遷的過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如下一些特點: 
   1、服裝的社會等級森嚴 
封建社會歷來強調“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服裝不僅為了遮體暖身,更是為了分辨人的身份。比如清朝冠頂上那顆小小的頂珠的有無和所用寶珠的顏色、大小,都能顯示出不同的官階和身份來。至于尋常百姓,也能從穿長衫和短打來區分其不同的社會地位。就像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盡管窮困潦倒不堪,還不肯輕易脫下身上那件“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以保持其讀書人的身份和“尊嚴”。人分三等,衣分五色,中國人歷來習慣衣貌取人,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只重衣衫不重人”。

 
   2、服裝的象征意義濃重 
由于受 “故舊皆好”等因循守舊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服飾普遍趨于保守,服裝樣式的繼承多于創新。人們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傾注在服裝局部范圍的裝飾美化上,尤其在衣料、顏色、圖案、紋樣以及刺繡、鑲色、滾邊、嵌線、蕩條、紐帶等裝飾性工藝的點綴上不惜功夫、不厭其“繁”。中國服裝的最大特色之一便是色彩、圖案、外形上的象征意義。例如根據古代“五行”、“五方”、“五色”的學說,黃色象征著四方拱衛的中央,表示至尊至貴,于是黃袍便成了皇權的特殊標志。至于民間服飾圖案、紋樣的象征意義更是花樣迭出,名目繁多。常見的如“連(蓮)年有余(魚)”、“三羊(陽)開泰”、“六(鹿)合(鶴)同春”、“吉(戟)慶(磬)如意”、“子(蓮子)孫(花生)滿堂”等等。這些吉祥圖案、紋樣的出現和廣為流傳正是傳統思想和宗教迷信在群眾衣著生活中的復合折射,同時也反映了質樸善良的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表達了祈求子孫萬代幸福美滿的強烈生活愿望。

 
   3、款式單一、裁剪平面化、面料單一、飾品繁多 
中國服裝歷來沿用平面造型和直線裁剪,寬衣博帶,廣袖高髻,長裙曳地。比如蟒袍、龍袍朝袍等都是平面造型和直線裁剪的,款式比較單一。由于受傳統儒家思想、封建倫理道德和保守禁錮的審美意識的影響,體現在衣著上就是以遮蓋為美,反對人體的暴露,整個人體被層層衣袍所包裹。比如清朝時出現的旗袍,立領高翹掩面,衣身肅穆修長、底襟封閉包裹。又由于東方人人體固有的平面化特征,中國傳統服裝裁剪平面,不強調人體的特征,對人體美卻很難起到塑造作用。而由于我國的地理環境、生產力和工藝水平的制約,我國傳統服裝的面料以天然的棉、麻、絲為主,和以羊毛為主要原料的西方服裝又比較大的區別。同時我國傳統服裝的飾品比較繁瑣,比如藏袍上附著著形形色色、真真假假的珠寶飾物和腰刀、火鐮、鼻煙壺等生活小用具,以及如“嘎烏”之類的宗教護身符,其繁復、絢麗與貴重令人眼花繚亂。

 

關閉
国产原创精品视频